当前位置:学校新闻
白家庄小学“爱鸟周” 探索自然教育新体验
来源:袁欣    发布时间:2025-05-29

当城市钢筋森林与自然生灵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5月,白家庄小学感触大自然社团以“爱鸟周”为契机,打造了一场集科学观察、艺术表达与生态责任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盛宴。这次研学式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实现了思维破茧成蝶,白小的孩子们在“观鸟—绘画—调研”的闭环中,完成了对城市生态的深度解码。

 
 
 
 
 
 
 
 
 
 
 
 
 

观鸟现场

城市秘境里的“空中邻居”

 
 
 
 
 

5月18日清晨,农展馆的林荫道化身自然课堂。爱鸟汇羿健老师手持专业设备,从双筒望远镜的调焦技巧到鸟类鸣声的韵律特征,开启了一场“五感觉醒”训练。学生们屏息凝神,捕捉绿头鸭掠过水面的优雅弧线,追踪乌鸫啁啾的声波轨迹,更意外邂逅戴胜顶冠的金丝羽冠、蓝歌鸲林间宝蓝色的羽衣——这些“城市隐者”的现身,让习惯快节奏生活的孩子们惊觉:“原来每天擦肩而过的公园,竟是生态剧场!”

 
 
 
 
 
 
 
 
 
 
 
 
 
 
 
 
 

跨界课堂

从图谱到镜头的生命对话

 
 
 
 
 

本次研学的重头戏,是北京市东城区科技馆李兆楠老师在5月21日带来的《北京的鸟类:科普绘画与自然笔记》。讲座以观鸟文化的百年回响开场:1937年冯先生手绘鸟类图谱的工笔细腻,与中科院曾老师团队科学绘画的精准严谨隔空对话,揭示自然记录者的传承密码。李老师一语点破核心:“科学绘画不是艺术创作,而是生态研究的‘可视化基因库’——尾羽长度折射迁徙习性,喙部形态暗含食性密码,这才是自然笔记的灵魂。”

 
 
 
 
 
 
 
 

教育回声

在生态场域中重构学习

 
 
 
 
 

这场生态研学实践带来的不仅是望远镜操作、鸣声辨识等硬核技能,更构建起“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生态责任”的三维认知框架。正如社团的两位负责老师(孙子孺、袁欣)所言:“当学生开始用生态位视角观察麻雀,用叙事逻辑记录喜鹊,他们已经完成了从观察者到研究者的重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