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新闻
【北校四6班】守护阳光童年 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校园欺凌》家长学校讲座分享
来源:王鑫    发布时间:2023-05-04
 巴尔扎克曾说过,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既是一颗种子,也是一朵花。校园之于孩子,就像孕育种子、培育鲜花的土壤,它肥沃丰润,滋养出的生命绚烂又蓬勃。而随着校园欺凌问题的愈演愈烈,这片花园的绮丽景色已经岌岌可危——“欺凌”这个沉重的话题,像一把尖刀,割破了“校园生活”这块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布。


为了守护这片孕育万千花朵的园地,让孩子们远离校园欺凌,4月6日,白家庄小学本部北校家长学校,请来青少年安全防卫中心的李主任,为家长们举行了《预防校园欺凌》讲座。

图:很多家长早早来到会议室等待课程开始。

讲座主要分成了两部分内容——识别校园欺凌和应对机制。


李主任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校园欺凌可以分为九大类,分别是肢体、语言、财物、关系、性别、宗教、网络和家长关系。是的,除了我们熟知的肢体暴力以外,校园欺凌的分类还涉及到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围绕校园生活的、涉及学习教育活动的任何方面,都有可能发生“欺凌”。无论是对其身体、心理还是精神,只要造成损害和压迫,都可以称为“欺凌”。在讲座过程中,李主任还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逐一阐述说明校园欺凌的定义,帮助家长们识别相关类型。

图:来自青少年安全防卫中心的李主任。

让我们跟随李主任的幻灯片,看一下对九种分类的表现形式:

  1. “肢体”暴力:通常表现为高年级同学殴打低年级同学、强壮同学殴打瘦小同学、教唆他人殴打同学、以捉弄或殴打他人为乐等。
  2. “语言”暴力:通常表现为辱骂同学、教唆他人一起辱骂同学、议论其他同学缺点、制造谣言、起外号、以起外号或辱骂他人为乐等。
  3. “财物”暴力:通常表现为抢夺同学物品或金钱、教唆或指使他人抢夺某个同学的物品或金钱、收保护费、以不正当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等。
  4. “关系”暴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故意排挤某人、蛊惑他人对某个同学进行冷落或打骂、教唆他人对某个同学进冷落或打骂等。
  5. “性别”歧视:排斥异性同学、给异性同学起外号、故意捉弄异性同学、做游戏或参加活动故意不带异性同学等。
  6. “宗教”歧视:故意排挤少数民族同学、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辱骂殴打或冷暴力、教唆或指使其他同学一同“欺凌”少数民族同学、骗少数民族同学吃“大肉”等。
  7. “网络”暴力:组织认识的人或网友在网络上对同学进行谩骂、在网络上曝光同学个人和家庭信息等。
  8. “家长”关系:家长在学习情况、学习内容等与学校相关的内容方面,对孩子使用贬低、打压等语言暴力。
  9. “师生”关系:老师无法秉持公正,区别对待班内同学;给同学取外号等。


以上就是无论学校、学生或学生家长都需要了解的校园欺凌的九大分类。然而,了解欺凌的分类只是帮助家校识别欺凌的第一步,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辨别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了欺凌?


李主任马上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帮助家长通过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及时关注判断孩子是否在校园内受到欺凌。

遭受校园欺凌后孩子们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特点:


  • 孩子突然拒绝上网,远离网络(本来喜爱上网);
  • 收到短信、留言、私信、邮件时,孩子表现很紧张:
  • 用过电脑、手机之后情绪变化明显(如沮丧、焦虑、不安等);
  • 在家长进入房间的时候把电脑屏幕切换掉或者把手机藏起来;
  • 收到可疑的电话、短信、邮件等;
  • 不太愿意跟朋友出去玩,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 不愿意上学或者参加学校活动;
  • 从不谈论自己的朋友;
  • 物品财物经常丢失又找不出理由;
  • 衣服、书包、书本等生活学习用品经常破损;
  • 看起来常常害怕又焦虑;
  • 情绪不稳定,经常哭泣;
  •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 睡眠质量差,体质变差,体重下降;
  • 越来越不自信或看事情越来越负面,否定消极情绪明显;

……

图:李主任提出的针对学生、家长、学校的三套机制。

根据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在遇到校园欺凌的时候,还可能有其他明显或不明显的表现。这些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和观察,才能及时捕捉孩子们的情绪、心理变化。


针对校园欺凌,李主任和他所在的青少年安全防卫中心也提出了分别针对学生、家长、学校的三套机制:个人防御机制、家庭防御机制、团体防御机制。

图:李主任与两位家长演示个人防御机制建设中的亲子游戏。


讲到个人防御机制时,李主任强调,在被肢体暴力对待时,可能很多家长(尤其父亲)都会告诉孩子“反抗”、“打回去”。但是根据他们的调研数据表明,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脱离现场”。


在家庭防御机制建设中,李主任还邀请了两位家长展示了如何通过亲子游戏,为孩子提供心理建设,让孩子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对父母建立信任与依赖。


而团体防御机制建设,则从团队协作的活动方面去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比如,带着大家组建三角形方阵。这个阵型来源于防灾训练,本身是用来预防洪水或人流的冲击。但是在团队防御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用来通过身体靠在一起,形成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协作支撑,这既可以通过密切配合提升团队亲密关系,还可以提升信任感。


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李主任没能逐一展示这些防御机制建设的详细内容,但是李主任和他的团队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带着他们的经验和精彩内容,走进班级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毕竟,如果发生校园欺凌,孩子才是最需要分辨现状、判断情势并及时寻求帮助的本体。

图:德育主管吴主任介绍校园欺凌的不同阶段。

在讲座的最后,白家庄小学本部北校德育主管吴主任也与家长们分享了一直以来学校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观点和做法。


“虽然李主任介绍的案例发生在孩子们童年或青少年的不同时期,有的甚至在大学,但是欺凌的种子有可能从幼儿园起就已经根植在孩子们的行为中。孩子们之间只要交往,就有可能会发生这些令人难过的事情。所以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必须早发现、早干预、让孩子养成预防和抵御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也希望家长们,在遇到(可能的)类似事件时,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慌焦虑,而是应该用更高远开阔的高位眼光去鼓励和保护孩子,并即时与学校沟通。”


吴主任介绍道,校园欺凌在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可能只是一枚不起眼的“种子”——同学之间看似平常的打闹或者随意乱动别人的物品。慢慢地,这种行为可能从无意识的打闹升级为有意识的攻击;随着行为的升级,心理的变化,之后才可能是我们认知中“常见”的严重的欺凌形式。作为家长,不仅仅要预防孩子被欺凌,也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种子”。


吴主任用铿锵有力毋庸置疑的语气毅然道:“我们白小对于校园欺凌零容忍,绝不姑息!”


同时她也解释说,学校处理相关问题,也需要按照依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


校园是除了家以外,孩子们每天度过时间最久的地方。它本该像家一样让人充满安全感和依赖感。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又令人痛心的现实问题。每个生活在校园中的孩子,都可能成为“欺凌与被欺凌关系”中的施者或受者。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都像朝露一样,点点滴滴浸润着这片蓓蕾满地的花园。


一直以来白小都以“尊重”为核心办学理念,学校把“尊重”文化通过多重多样的教育活动,渗透进孩子们的意识中。尊重人人,这是学校根植在孩子心目中的第一颗思想种子,也是营造友善环境的“科学密码”。人人,是你,是我,是他,是课堂上的每一只云鹤。他们应该勇敢自由的翱翔,而不是被困囿于“欺凌”的泥沼。

今天,学校敢于直面校园欺凌这个严肃的问题,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探讨,这不恰恰阐释出了“尊重”的精义所在吗?


守护平等阳光的校园童年,让孩子们远离校园欺凌,就从“尊重”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