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研中心
本部南校区艺术课程进校园实践活动
来源:南校 李海玲    发布时间:2024-04-22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本部南校区结合白小的“尊重”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对立春的敬佩和欣赏,增强学生对纸黏土艺术的珍视和传承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燕子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认同感和审美情趣。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引进校外艺术实践课程来丰富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开展了第一次校外艺术课程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一年级安排了“悉剪彩,燕戴之——春燕挂件”的艺术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日立春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纸黏土的基本材料和制作技巧;学习纸黏土的塑造和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纸黏土制作燕子挂件,用绘画技巧美化作品;激发学生愿意继续探究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纸黏土艺术的珍视和传承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燕子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边讲解边演示,把过程讲的非常详细,一年级的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一双双大眼睛闪烁着求知的渴望,不时地点头摇头呼应着老师。这次的艺术进校园活动圆满成功,为孩子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成为孩子们探究审美情趣的启航之旅。今后,孩子们将继续探究,成为爱思考,会发现的学习者! 二年级安排的是“万草千花一饷开——雨天风铃”的艺术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基本的风铃形状,如铃铛、吊坠等;学习串珠风铃的制作技巧及方式方法,制作出漂亮的风铃作品;培养学生对于装饰品设计和吊坠悬挂的创意和观察能力。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馈。现在已经进入了雨水节气,我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已春意盎然,一片春天的景象。 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用最端正的坐姿和专注的眼神表示着自己的喜欢。接着,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风铃的种类。在同学们的一句句“哇塞”中,最最期待的动手环节来了:制作雨天风铃。 只见同学们听得更认真了,从分发道具再到动手制作,一气呵成。创意满满的各式风铃就在同学们的巧手中诞生了。每个风铃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那么的妙趣横生。只见,同学们纷纷走上台前,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分享着自己的创意。有的同学做出了“宇宙飞船”,有的同学做出了“蘑菇”,有的同学们做出了“小花伞”,还有的同学做出了“七星瓢虫”。此次的艺术课程进课堂,让同学们对于“立春、雨水”这个两个节气有了了解,也对“春燕、风铃”有了更多的认识。同学们对于纸黏土的塑造和绘画技巧和装饰品设计和吊坠悬挂的创意和观察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课后,看着同学们拿着自己心仪的作品,就知道同学们在这次课程中真的收获满满,还真正达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综合素养更是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