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研促提升,精准施策助成长 ——本部北校五、六年级数学阶段诊断质量分析


一、数据透视:问题聚焦,把脉学情
1.整体情况
本次阶段诊断立足课标,注重基础与能力并重。
五年级:几何模块(长方体特征、展开图、切割问题)失分率高达35%,反映学生空间观念薄弱;
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复杂图形体积计算错误率突出,暴露审题能力与逻辑推理短板。
2.典型错例
五年级失分率最高的两道题目都是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题目。
长方体要素理解不清:学生未掌握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3组相对面,每组面积相等、形状相同。课堂上对二维到三维的转化没有落实到位,无法将平面展开图与立体结构对应,尤其是没有关注到棱的邻接关系。在课堂上应通过实物模型、动态展开图演示,强调长方体相对面相同、邻接面边长相同。设计对比练习:给出正确与错误的面组合,引导学生辨析:如两组长方形无法组成长方体,关注棱长。
加强二维到三维转化训练,动手操作:让学生剪裁并折叠展开图,验证能否围成长方体。
此题反馈出学生空间想象薄弱,难以直观理解切割后新增面的数量与方向的关系,未意识到每刀必增2个面,这两个面的大小分别是上下、左右和前后。
在切一刀的问题型存在难点,平时应该在学习完长正方体表面积应进行专项训练课,借助动画、变式训练,如变式训练:如“切3刀最多增加几个面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年级失分最高的题目如下:
此题融合了柱锥关系、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变化、对分数意义及相关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虽对柱锥关系掌握比较熟练,但仍局限于解决单一的柱锥关系基本及变式练习,对于多个知识点融合的题目、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缺乏有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把半径比当成了面积比,有的学生计算时仍忽略了柱锥间3倍、三分之一的关系…又没有落实好的习惯,设出基本数据,逐步推算,造成失误。教学时,要注重变式题的设计,在掌握基本数量关系之后,对问题的框架进行改编,以不同方式呈现,融入学生平时的错点,规范解题步骤,梳理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提质行动:靶向施策,聚力攻坚
1.课堂革新:让思维“看得见”
五年级开展“拆解包装盒”实践活动,记录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
六年级开展: “圆锥体积的猜猜看”、“银行存款小调查”实践活动,深化对柱锥关系的理解;丰富生活经验。
技术赋能:利用睿知云动态演示长方体展开图、圆柱切割面变化,破解空间想象难点。
2.习惯筑基:让方法成为“本能”
审题三问:圈画关键数据→思考关联知识点→预设易错点;落实习惯培养,提升正确率。
3.教研赋能:协同共进,向“新”而行。
在后半段的备课时继续落实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加强教研组教研,促进整体把握课标与教材,加大力度进行常态教学质量监控。关注学情分析,复备中体现核心问题与标答并在课堂中进行落实。同时继续做好班级台账,每日进行堂测,每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和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以匠人之心,琢教学之美,共同书写提质增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