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故事 于谦 北京保卫战
发布来源:皮韧
发布时间:2020-12-21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xODc0NzI0OA==.html
正统十四年,明朝主力军队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朝最高统治者明英宗被俘、统管明朝军事的行政长官兵部尚书,统管明朝财政的户部尚书等国家栋梁皆战死,明朝多年训练的精锐死伤过半。随后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纷纷建议南迁,京城的大户收拾行李随时准备跟随皇家“衣冠南渡”。在此危难时期,于谦力排众议,并且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使得大明朝转危为安,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始末。
明朝将元朝驱至大漠,而元朝的残余势力分裂成东、西蒙古(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刺)。而且东、西蒙古为了争夺蒙古汉位,频繁征战,势力都有消长。纵观历史,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分裂,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上书皇帝说:星象有变化,应该南迁(到底是文官,人家是有气节的,断然不会逃跑,但是南迁不就是逃跑吗?)。此时兵部时尚于谦毅然站出来,并且直言建议南迁者当斩。之后于谦以宋朝的例子来反对迁都,并且成功说服了皇太后。随后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两人都支持于谦,就此大明朝决定固守北京,而这一任务就教给了于谦。于谦做出的部署如下:
1:确定皇帝以安定民心:于谦请求皇太后让郕王称帝,然后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为了避免瓦刺用明英宗的生命来要挟大明朝,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安定民心,也是确保全国上下一心抗敌,大敌当前不能自乱阵脚。
2:整肃将军: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于谦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的将军,并且重用一批将军,最典型的就是石亨。土木堡之变,石亨单骑逃回,朝廷直接将其打入监狱。但是于谦认为石亨还是有能力的,所以将其任命为京师总兵官,让其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以至于石亨战功显著(注释5)。
3:火速重组火器部队:原本三大营覆灭之后, 于谦改为10个团营,并且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训练,重新拉起了一支火器部队。
4:掌握指挥权:明朝的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但是明代宗下令让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并且授予了于谦先斩后奏之权,为的就是把指挥权统一交给于谦,避免各方互相掣肘。
5:后勤准备:土木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后勤保障没做好,所以于谦很重视后勤保障。他急忙调遣两京(北、南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的运粮官军、浙江军队来京,随后派遣一些官员前往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募兵,为的就是保障兵源重组,避免因为兵力不够而失败。而且于谦命令工部赶制兵器,并且把南京的库存调往北京(126万件调入北京,可见明朝家底之丰厚),随后收集土木堡之变时明军溃败丢弃的武器,并且加以修缮(注释6)。
6:加固北京城:于谦发动民众,然后加固了北成千,增修了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
游牧民族擅长骑兵,攻坚战并不擅长,加固城池在当时是明智之举。 也先进攻 也先进攻前,石亨建议收兵入城,然后死守北京城。但是于谦认为如果主动放弃外围,那么瓦刺会更嚣张,所以于谦把大军列在城门之外,死守北京九门。于谦还格外下令:大军开战之后,立刻关闭九门,擅自放入城者斩!将军不顾军队者,斩!军队不顾将军者,斩!作战不力者,后队斩前队! 也先进攻的时候以为明军仍旧是不堪一击,结果误入了埋伏圈,神机营火器齐发,也先部队大败而归。在这一站中,神机大显神威,打退了瓦刺军的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刺军队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弱,而大明朝的增援部队陆续赶到,瓦刺也不得不退。此战以明朝胜利而告终,于谦力挽狂澜使大明朝转危为安。